图片名称

氟化工行业分析:含氟聚合物与精细化学品快速发展

发布时间:

2023-05-12 15:06

氟化工产品种类众多,我国为全球最大产销国

氟化工产业链以萤石为起点,下游产品可分为有机氟化物和无机氟化物两大方向。有机氟化物包括 含氟制冷剂、含氟聚合物、含氟精细化学品,而无机氟化物主要由氟化盐、含氟特种气体和电子级 氟化物等组成。含氟制冷剂共包含四代制冷剂产品,即一代制冷剂 CFCs(氯氟烃)、二代制冷剂 HCFCs(氢氯氟烃)、三代制冷剂 HFCs(氢氟烃)和四代制冷剂 HFOs(氢氟烯烃),受《蒙特利 尔议定书》影响,全球市场目前应用二、三、四代制冷剂,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含氟聚合物主要包 括氟树脂和氟橡胶,其中 PTFE、PVDF、PCTFE 等产品与军工业、航空航天等高科技产业密切相关。 含氟精细化学品主要有含氟医药及中间体、含氟农药及中间体以及电子化学品,相关产品在半导体、 光伏新能源等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氟化工产品性能优异,附加值高。随着氟化工产品不断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由于氟化工 产品具有耐高低温、电绝缘性、耐老化性、抗辐射性等优异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光伏、 航空航天、家电等新材料和高新技术领域,行业下游产品具有高性能和高附加值的特点。

我国为全球最大的氟化工产品产销国。我国氟化工行业高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氟化工产销国。 据中化新网报道,目前我国氟化工企业已发展到上千家,形成了包括无机氟化物、氟碳化学品、含 氟聚合物、含氟精细化学品、氟材料加工等在内的完整氟化工产业链,产品年产能超过 640 万吨, 总产量超过 450 万吨,总产值超过 1000 亿元。“十二五”以来,我国氟化工行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含氟制冷剂不断升级,含氟聚合物产品质量稳步提升,技术装备水平进步明显,含氟精细化学品中 新产品不断涌现,为国家农药、医药等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总体来看,氟化工已成为国家战略 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有着关键作用。另外,相关政策也持续 助力氟化工产业不断发展。

原料端:萤石受到政策保护,氢氟酸规模稳步提升

萤石:氟化工主要原料,政策保护逐渐加强

萤石是氟化工行业最主要的原材料。萤石主要成分为氟化钙(CaF2),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是氟化 工产业链的起点。根据百川盈孚数据,2021 年我国萤石下游主要消费领域为氢氟酸和氟化 ,占比 分别为 56.33%和 24.80%,冶金、建材和其 应用占比分别为 8.63%、8.09%和 2.16%。 我国萤石资源分布集中,具有“贫矿多、富矿少”的特点。据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我国萤石资源 主要集中在江西、内蒙古、浙江、湖南地区。根据金石资源 2021 年报可知,我国萤石矿产资源存在 “贫矿多、富矿少”的特点,在查明资源总量中,我国单一萤石矿平均 CaF2品位在 35%-40%,CaF2 品位大于 65%的富矿(可直接作为冶金级块矿)仅占单一萤石矿床总量的 20%,CaF2 品位大于 80% 的高品位富矿占总量不到 10%。

我国萤石产量居世界第一。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 年我国萤石产量为 540 万吨,占全球萤 石产量的 62.8%,位居世界第一。根据自然资源局数据以及金石资源 2021 年报,2021 年我国已探明 萤石矿储量为 6725 万吨,占全球萤石储量的 13.13%。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 USGS 测算,2022 年我 国萤石资源储量约占全球储量的 19.34%。全球萤石资源主要分布在 西哥、中国、南非、蒙古等, 而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印度几乎少有萤石资源储量,形成结构性稀缺。

我国萤石资源开采过度,政策监管力度不断加强。2021 年,我国萤石储量仅占全球 13.13%,而产量 占比却超过 60%,单一萤石矿山的储采比仅约 10 余年,资源保障能力严重不足,资源安全堪忧。我 国萤石具有过度开采的风险,因此我国对萤石资源保护的相关政策逐渐趋紧,监管力度不断增强。 2003 年以来我国萤石出口优惠政策逐步缩紧,由退税 13%上调到征收 15%关税,2008 年萤石开采被 明确列为禁止外商投资目录。随后我国开始从生产端限制萤石产量,2010 年发布的《萤石行业准入 标准》严格限制新企业进入。近年来为了保护萤石资源,2022 年 3 月工信部等 6 个部门联合发布了 《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强调要保护性开采萤石资源, 鼓励开发利用伴生氟资源。

我国已成为萤石净进口国。随着监管力度加强,2018 年以来我国已经逐渐由萤石净出口国转变为净 进口国。根据智研咨询数据,2021 年我国萤石进口量为 66.8 万吨,出口量为 20.9 万吨。根据金石 资源 2021 年报,2021 年下半年以来,因 西哥、加拿大两大矿山停产,以及全球疫情原因,我国 萤石进口数量有所减少。

 

近六年我国萤石市场有两轮持续上涨行情。根据百川盈孚数据,第一轮萤石 97 湿粉价格大涨行情发 生在 2017 年 1 月到 2018 年 12 月,由约 1500 元/吨上涨至约 3600 元/吨,主要原因包括下游制冷剂 行情大涨、环保常态化导致萤石装置开工处于低位等。第二轮上涨行情发生在 2022 年 3 月-2022 年 12 月,由约 2540 元/吨上涨至 3260 吨/元,而于 2023 年初回落,上涨原因主要系环保政策以及电厂 年检影响,开工节奏缓慢,而下游需求逐步释放,推动了萤石价格的攀升;回落的原因主要是三代 制冷剂市场走势偏弱,氢氟酸市场需求支撑不足所致。整体来看,由于相关环保督察行动以及电厂 年检对萤石企业的开工存在较大影响,经常导致萤石价格波动。

氢氟酸:重要中间体,产能稳步提升

氢氟酸是氟化工行业最为重要的中间体,是制取氟化工下游产品的原材料。氢氟酸下游涵盖含氟制 冷剂、含氟聚合物、含氟精细化学品、无机氟等高附加值产品。百川盈孚数据显示,2022 年氢氟酸 下游主要消费领域为制冷剂,占比 50%,氟化盐、含氟聚合物、含氟精细化学品和六氟磷酸锂占比 分别为 15%、7%、7%和 5%。当前我国制冷剂产品处于更新换代时期,而含氟聚合物、含氟精细化 学品和氟化盐等涉及新材料、新能源的领域发展迅速,未来消费占比有望提升。 我国无水氢氟酸产能逐年提升,均价涨跌互现。2018-2022 年我国无水氢氟酸产能稳健提升,从 225.4 万吨增长到 286.6 万吨,复合增速为 6.2%。2018-2022 年我国无水氢氟酸产量有所波动,从 2018 年 的 164.2 万吨减少到 2020 年的 134.3 万吨,于 2022 年回升至 179.4 万吨,复合增速为 2.3%。近两年 我国无水氟化氢均价涨跌互现,与成本涨跌关系密切。据百川盈孚数据,截止 2023 年 3 月 31 日, 我国无水氢氟酸价格为 9750 元/吨,较去年同比下降 8.17%。

 

生产无水氢氟酸的方法主要有萤石硫酸法和氟硅酸法。目前国内氢氟酸 95%的产能和 92%的产量来 自萤石硫酸法,氟硅酸法还未广泛应用主要是受到技术工艺和加工成本的影响。百川盈孚数据显示, 萤石硫酸法生产 1 吨无水氢氟酸需要消耗萤石粉 2.2 吨、98%酸 1.8 吨、105%酸 1 吨,其工艺成本在 7000-10000 元/吨;以氟硅酸为原料生产 1 吨无水氢氟酸需要消耗氟硅酸约 6.7 吨,其工艺成本在 5000-7000 元/吨。氟硅酸法对于提高氟资源利用率、降低战略资源萤石消耗具有重要意义。国内贵 州瓮福蓝天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氟硅酸直接制取无水氟化氢的工艺较为成熟,自 2011 年起,该公司 就已实现无水氟化氢装置稳定运行。2021 年,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氟硅酸制无水氢 氟酸联产白炭黑生产工艺也实现较大突破。

制冷剂:三代配额争夺结束,景气度有望提升

制冷剂种类繁多,环境问题不容忽视

制冷剂,又称冷 、雪种、冷工质,是制冷系统中的工作物质。 其基本原理是在系统的各个部 间 循环流动以实现能量的转换和传递,使得制冷机从低温热源吸热,向高温热源放热,从而实现制冷 的目的。当前,能用作制冷剂的物质有 80 多种,最常见的制冷剂有氟利昂(包括:R22、R32、R125、 R134a、R143a、R152a 等)、氨(NH3)、水(H2O)等。制冷剂的应用广泛,以室内空调、汽车空 调、 、消防器材等领域为代表。

 

部分含氟制冷剂的使用会造成臭氧层的破坏,威胁生物生命健康。在破坏臭氧层方面,制冷剂中的 氯氟烃(CFCs)、氢氯氟烃(HCFCs)均属于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其经排放后会扩散进入大 气臭氧层,受紫外线催化会分解出 Cl 自由基,进而对臭氧分子造成严重破坏。随着臭氧分子的减少, 臭氧层会逐渐形成空洞,其吸收紫外线的能力严重受损,从而危害到地球生物的生命健康。 含氟制冷剂的使用也会加剧温室效应。氢氟氯碳化物类(CFCs,HFCs,HCFCs)均属于温室气体, 其会吸收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使地球表面温度上升,从而造成气候异常、海平 面升高、 川退缩、部分动植物数量减少等一系列危害。

目前制冷剂已更新至第四代,环境破坏程度逐步降低。第一代制冷剂为氯氟烃(CFCs),以“可以 使用”为选择标准,ODP 与 GWP 指数极高,对臭氧层破坏性高,显著加剧全球变暖,2010 年已在 全球范围内淘汰。第二代制冷剂为氢氯氟烃(HCFCs),以“安全和耐久性”为选择标准,广泛用 于制冷设备以及聚四氟 烯树脂的原料中间体等领域。然而,长期来看,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仍然 严重,发达国家已接近完全淘汰,发展中国家进入减产阶段。第三代制冷剂为氢氟烃(HFCs),以 “保护大气臭氧层”为选择标准,广泛用于空调和 制冷剂、灭火剂、传热介质、发泡剂等领域, 其主要特点是环境友好度高、ODP 为 0,对臭氧层无影响;然而,其缺陷是仍然会较大程度地加大 温室效应,目前发达国家处于淘汰期,发展中国家也即将开始削减使用。第四代制冷剂包含氢氟烯 烃(HFOs)和碳氧天然工质制冷剂(HCs),以“降低全球气候变暖”为选择标准。应用领域广泛, 为不含氟工质制冷剂,环境友好度高;其缺陷是制冷效果和安全性不及前代,制冷剂本身相关专利 与设备成本高。

遵循《蒙特利尔议定书》,是缓解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学者 Molina 和 Rowland 于 1974 年发现, 被用作制冷剂和喷雾剂的氟氯化碳(CFCs)会在平流层中光解产生氯自由基损耗臭氧,可引起对臭 氧层的耗损。基于此类科学研究,1985 年 3 月,国际社会达成《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首次提 出替代淘汰 CFCs 以保护臭氧层。同年,英国科学家 Farman 等人首次报道在南极上空观测到臭氧洞, 进一步增强了人们保护臭氧层的意识。基于上述公约,联合国邀请所属 26 个会员国于 1987 年 9 月 达成并签署了《蒙特利尔破坏臭氧层物质管制议定书》,明确了削减淘汰 CFCs、哈龙等消耗臭氧层 物质(ODS)的相关规定。目前,一代制冷剂已经完全淘汰,二代制冷剂的配额正处于削减过程中, 将逐步淘汰。

二代制冷剂:生产加速淘汰,盈利稳中有升

二代制冷剂的生产配额处于不断削减的过程中。第二代制冷剂包括 R21、R22、R31、R123、R124、 R141b、R142b 等,其中以 R22 制冷剂应用最为广泛。相较于一代制冷剂,二代制冷剂 ODP 与 GWP 有所降低,但长期使用仍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发达国家已于 2020 年 将二代制冷剂配额削减 99.5%,其后生产仅限于维修用途;发展中国家则已于 2020 年削减 35%,并 将于 2025 年削减 67.5%,于 2030 年实现除维修用途以外的完全淘汰。

 

我国企业的 R22 生产配额处于稳步削减的过程中。在中国加入《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 定书》的 32 年间,中国积极履约,为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减缓气候变化、保护地球生态 环境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根据我国生态环境部核发的含氢氯氟烃生产和使用配额文 可知,我 国的 R22 市场生产配额总量由 2014 年的 31.29 万吨削减至 2023 年的 18.18 万吨。其中,在 2014 年 到 2023 年期间,东岳集团的 R22 生产配额于 8.08 万吨逐步削减至 5.36 万吨,梅兰化工集团则由 5.67 万吨削减至 3.76 万吨,巨化股份由 5.74 万吨削减至 4.75 万吨。

目前 R22 在我国主要应用于聚四氟 烯( PTFE)的生产。根据百川盈孚 2021 年年度消费结构数据, 在我国,R22 有高达 50%的比例应用于聚四氟 烯( PTFE)的生产原料,有 20%应用于挤塑板,有 15%、12%、3%分别应用于冷冻冷藏、空调售后以及空调制冷剂。用作原料用途的 R22 生产量不受 生产配额限制。根据刘玉等的《降低四氟 烯单体生产装置 HCFC-22 单耗的过程控制分析》可知, 制备聚四氟 烯( PTFE)所必要的单体四氟 烯( TFE)采用的生产工艺主要有 R22 常压热裂解、 R22 水蒸汽稀释裂解等方法。国内主要采用水蒸汽稀释裂解法,平均 R22 单耗在 1.95-2.3 t/t 之间, 而日本大金公司的 R22 单耗为 1.79-1.85 t/t,美国杜邦公司为 1.78 t/t,理论单耗为 1.73 t/t。由此可见, 国内企业在 R22 单耗方面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R22 需求平稳,盈利稳中有升。随着生产配额的逐步冻结,R22 对应的制冷设备维修市场需求保持 稳定,同时,由于生产 PTFE 的原料用途的 R22 不受生产配额的限制,也为 R22 保留了一定的空间, 2022 年年末以及 2023 年年初化工原料价格的下跌也推动了 R22 盈利水平的抬升。另外,根据百川 盈孚数据,R22 出口量从 2020 年开始逐步攀升,由 2020 年的 79782.5 吨提升至 2022 年的 96506.8 吨,主要原因系发达国家已于 2020 年基本淘汰 R22 的生产,仅保留 0.5%用于设备维修等用途,从 而催生出了对 R22 的需求,因此我国将出口 R22 为国外提供检修材料。

 

三代制冷剂:配额之争结束,价值回归在即

2020-2022 年是 HFCs 配额削减基线年,期间各生产企业的三代制冷剂产能快速扩张,扩大产销, 力争在产能冻结前抢占配额。为了控制氢氟烃(HFCs)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蒙特利尔议定书〉 基加利修正案》于 2016 年 10 月 15 日在卢旺达基加利的第 28 次缔约方大会通过,将氢氟烃(HFCs) 纳入《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管控范围。2021 年 4 月 16 日,我国正式接受《基加利修正案》,加强 HFCs 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管控。按照《基加利修正案》的要求,中国需要在 2024 年把 HFCs 的生产与消费冻结在基线水平上,基线水平为 2020 年-2022 年 HFC 平均值+HCFC 基线水平的 65%, 从 2029 年开始逐步削减,到 2045 年实现将 HFCs 在基线水平上削减 80%。

R32 年产能最大且相对集中,为最主要的空调制冷剂。2023 年,R32 的年产能集中度 CR5 为 62.52%, 目前巨化股份年产能占比最高,达 23.67%,东岳集团、三美股份、永和股份等处于第二梯队。

R125 年产能相对集中,主要用于混配制冷剂。2023 年,R125 年产能集中度 CR5 为 60%。目前东岳 集团、巨化股份、联创股份、福建三美新材料、中化集团等公司年产能较为领先。

R134a 年产能最为集中,是当前主流的汽车制冷剂。2023 年,R134a 年产能集中度 CR5 为 71.64%, 小企业参与较少,目前巨化股份、三美股份、中化集团、江苏康泰、联创股份等企业占据绝对头部。

R32 作为主流的三代制冷剂之一,近年来下游需求偏弱。根据百川盈孚数据,2021 年,R32 下游 70% 应用于空调制冷剂,30%用于混配其 制冷剂,因此 R32 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空调市场。结合国家统 计局数据可知,2020 年空调产量同比下跌 8.30%,虽然 2021 年有所回升,但于 2022 年再次走弱。 但考虑到经济复苏以及空调更新换代,空调市场的需求总体来说处于平稳状态,未来有望上升。

 

R125 下游主要应用于混配其 制冷剂。 根据百川盈孚数据,2021 年,R125 的下游应用中,30%为 灭火器,70%为混配其 制冷剂。 R125 可以与多种制冷剂进行混配,以提升其各方面性能。根据张 燕等的研究,同压力条 下, R134a/R125 混合制冷剂的泡点、露点温度都逐渐降低。从所能获得的 低温范围考虑,混合制冷剂比单质制冷剂 R134a 更有优势。

R134a 主要应用于车用空调,下游需求稳步抬升。根据百川盈孚数据,2021 年,R134a 的下游应用 中,汽车制冷剂占比 50%,气雾剂(汽车后市场)占比 25%,工商制冷设备占比 10%,混配其 制 冷剂占比 10%,药用气雾剂占比 5%。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汽车市场作为 R134a 的重要应用市场, 国内汽车产量由 2020 年的 2462.50 万辆上升至 2022 年的 2747.60 万辆,需求有望稳步上升。

据我们测算,我国制冷剂的供给过剩有逐渐减缓的趋势。因部分数据缺失及诸多假设,测算过程及 结果仅供参考。 核心假设如下: 供给端: (1)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二代制冷剂将于 2025 削减至基线值的 32.5%,而目前为基线值的 65%,因此,假设 2024 年二代制冷剂配额与 2023 年相等,于 2025 年削减至目前的 50%。 (2)永和股份已于 2023 年投产 4 万吨/年 R32,巨化股份 1 万吨/年的 R143a 将于 2023Q4 投产,联 创股份 3 万吨/年的 R152a 将于 2023 年 7 月投产。假设投产第一年 50%产能达产,投产第二年 100% 产能达产。 (3)由生态环境部《关于严格控制第一批氢氟碳化物化工生产建设项目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可 知,2020 年国内 HFCs 总产能 168.3 万吨,总产量为 81.1 万吨,故可得出 2020 年除 R32、R125、 R134a、R143a、R152a 外其 制冷剂的产能为 29.70 万吨,产量为 22.19 万吨,假设其 制冷剂产能 保持不变。 (4)据测算,R32、R125、R134a、R143a、R152a、其 制冷剂于 2018-2022 年的平均产能利用率 分别为 49.97%、51.92%、44.03%、57.53%、62.37%、74.71%,以此作为各制冷剂 2023-2025 年的产 能利用率。

需求端: (1)由于近年来高温天气的增多,制冷设备用量增大,故假设每年有占保有量 25%的空调、10%的 汽车空调、5%的 需要维修。 (2)假设维修/生产空调、汽车空调、 所需的制冷剂量分别为 0.8kg/台、0.8kg/台、0.2kg/台。 (3)随着高温天气的增多,空调、 的需求有望提升,假设其产量于 2023-2025 年增速均为 5%。 (4)根据中银汽车组预测,2023 年汽车销量增速有望达到 2%,故假设 2023-2025 年汽车产量增速 均为 2%。 出口: (1)由于仅有 2022 年的部分 HFC(R32、R134a、R125、R143a、R410A、R404A、R507)出口数 据,故假设 2018-2022 年出口/产量比例相等。 (2)第一组发达国家于 2024 年削减基线水平 40%的 HFCs 配额(相当于 2022 年的 1/3),第二组 发达国家于 2022 年削减 35%HFCs 配额(约为 2023 年的 1/3)。故假设 2023-2025 年出口量将等速 削减,于 2025 年缩减至 2022 年的 2/3。

观察供需测算结果可知,随着二代制冷剂配额于 2025 年的进一步削减、三代制冷剂产能冻结叠加需 求的稳步提升,我国制冷剂供给过剩的局面有望缓解,三代制冷剂景气度有望提升。 另外,我们也对 HFCs 的配额进行了测算。以 R32、R125、R134a、R143a、R152a、R410a 为代表, 测算了各种制冷剂于 2020-2022 年产生的 GWP,并通过“2020-2022 均值×95%(5%由国家预留) +65%×HCFC 基线值”的方式测算出配额基线值。经测算,2020-2022 年 HFCs 的 GWP 排放总量分 别为 12.65 亿吨、16.54 亿吨、14.53 亿吨。根据每种制冷剂三年内所排放的总 GWP 值在 2020-2022 年所产生的总 GWP 值中所占的比例进行配额的分配,通过测算可知,2024 年起,R32、R125、R134a、 R143a、R152a、R410a 的配额分别为 29.12 万吨、17.06 万吨、18.31 万吨、4.98 万吨、15.87 万吨、 31.67 万吨。因部分数据缺失及诸多假设,测算过程及结果仅供参考。

四代制冷剂:环境友好,尚未大规模推广

全球变暖加剧,环境保护需求推动新型制冷剂研制。四代制冷剂以氢氟烯烃(HFOs)、碳氧天然工 质制冷剂(HCs)等为代表,其中 HFO-1234yf(R1234yf)为目前的主流产品。R1234yf 于 2007 年 由美国 HONEYWELL 和 DOWDUPONT 公司联合研制,其在制冷性能和循环效率上具有和 R134a 相同的效果,优势是 GWP 极低,因此不会产生严重的温室效应,环境友好度较高。R1234yf 具有微 弱的毒性和可燃性,也可以通过增加回热器、强化补气技术或使用其与 R134a 混合组成的制冷剂来 增强其换热能力。然而,由于产品价格较高,目前仅主要在部分发达国家推广使用,在我国尚未进 行大规模推广。

 

含氟聚合物:性质良好,发展空间广阔

含氟聚合物是优良的耐高温、绝缘材料

含氟聚合物是指分子结构中的部分或全部氢原子被氟取代的一类直链 烃聚合物, 主要由氟化 烯 类单体聚合而成。重要品种有聚四氟 烯和聚 偏氟 烯,其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耐寒性、电绝缘性、 耐化学腐蚀性和机 性,是优良的耐高温材料和绝缘材料,也可制成胶粘剂和合成纤维。

含氟聚合物可以划分为氟树脂和氟橡胶两大类,氟树脂是指分子结构中含有氟原子的一类热塑性树 脂,PTFE、PVDF、FEP 是氟树脂材料最主要的产品。氟橡胶是指主链或侧链的碳原子上含有氟原 子的合成高分子弹性体。目前市场上含氟高分子材料主要品种还包括:四氟 烯 -全氟 基 烯基 共聚物(PFA)、聚三氟氯 烯( PCTFE)、聚氟 烯( PVF)、 烯 -三氟氯 烯共聚物( ECTFE)、 烯 -四氟 烯共聚物( ETFE)等。

从国内市场结构来看,PTFE 为含氟聚合物各品类中市场规模最大品种,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0 年,PTFE 市场销量占 57%;PVDF 位列第二,占 18%;FEP 位列第三,占 15%。根据根据百川盈孚 及我们统计,2022 年,PTFE 总产能达 19.21 万吨/年,年产量 9.07 万吨;FEP 总产能达 3.77 万吨/ 年,年产量 2.55 万吨;PVDF 总产能达 11.55 万吨/年,年产量 5.78 万吨。

PTFE: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品尚待突破

聚四氟 烯 (PTFE)是四氟 烯 (TFE)的聚合物,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氟材料,介电性能优良,摩 擦系数极低,通常用作工程塑料,可制成聚四氟 烯管、棒、带、板、薄膜等,在工业、日常生活 等中应用十分广泛,被称为“塑料王”。 PTFE 由 TFE 经自由基聚合而成,其聚合方法包括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乳液聚合 (分散聚合),在工业上主要采用悬浮聚合和分散聚合。四氟 烯( TFE)是一种有机化合物, 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气体,不溶于水,主要用作制造新型的耐热塑料、工程塑料、新型灭火剂和抑 雾剂的原料。

从需求端来看,PTFE 主要应用于石油化工、机 、电子电器等领域。百川盈孚数据显示,2020 年 石油化工领域占聚四氟 烯下游应用市场的 33%,位列下游需求量的首位,机 、电子电器领域则 分别占 24%、12%。 PTFE 可用于印制高速化、高可靠性基板。PTFE 介电系数最低,且具有优异的耐高低温性以及耐老 化性,最适合用作高频基板材料。2015-2022 年,我国移动电话基站数量逐年增长,2022 年 5G 基站 数量达到 231 万个。随着 5G 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新型领域的高速发展,PTFE 高频覆铜板的市场需求将快速增长。

从供给端来看,我国 PTFE 产能和产量均处于迅速扩张阶段,存在低端产能过剩的现象。伴随着发 达国家 PTFE 产能向高端化、特种化转型,部分中低端 PTFE 产能向我国转移,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 球聚四氟 烯主要生产国 。根据百川盈孚数据可知,我国 PTFE 年产能由 2020 年的 15.46 万吨/年扩 张至 2023 年 3 月的 19.31 万吨/年,复合年增长率为 7.69%。其中,东岳集团、昊华科技、浙江巨化 占据头部,CR3 为 56.97%。2020-2022 年,我国 PTFE 产量分别为 8.44 万吨、8.91 万吨、9.07 万吨, 产能利用率不足 60%,低端产能过剩。昊华科技等企业开始布局高端产能以扩展市场空间。

截至 2023 年 3 月,永和股份尚有 0.4 万吨/年 PTFE 分散树脂以及 0.4 万吨/年 PTFE 乳液产能在建, 预计将于 2023 年下半年投产。此项目系邵武永和新型环保制冷剂及含氟聚合物等氟化工生产基地项 目,包括 TFE、PTFE、FEP、HFP 等众多含氟聚合物扩产计划。 据昊华科技 2021 年年报可知,昊华科技尚有 1.85 万吨/年 PTFE 悬浮树脂项目在建,预计将于 2024 年 12 月投产。在氟化工领域,昊华科技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认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其晨光高性能氟材料创新中心借助领先的科研能力,形成业内先进技术优势,其中自主研制的国内 独家中高压缩比聚四氟 烯分散树脂产品,成功配套新一代同轴线缆生产,实现进口替代;开发出 第二代低蠕变聚四氟 烯悬浮树脂等高端含氟高分子材料,填补国内空白 。

价格方面,由于国内 PTFE 仍集中于中低端产品,因此价格受成本影响较大。目前,国内 PTFE 处 于近三年来的低位。2020 年初到 2023 年 3 月,我国 PTFE 价格经历了两轮大幅波动,第一轮为 2020 年第四季度开始,由于下游需求端产业开工率较高,而供应端库存消耗较快,且冬季限电政策导致 供应收紧,从而使得价格持续上行,而 2021 年 5 月开始,PTFE 价格回调。第二轮为 2021 年 9 月开 始,由于原料 R22 价格上涨,起到了一定的成本支撑作用,同时企业普遍库存量低,从而导致 PTFE 价格大幅上行。2022 年,PTFE 价格整体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不同品类的产品价格则有明显差异, 聚四氟 烯分散树脂价格相对较高 ,约 53000 元/吨;聚四氟 烯悬浮中 粒价格相对较低,不足 35000 元/吨。 长久以来,高端聚四氟 烯产品国内自给率不足,主要依赖进口。 PTFE 进口产品附加值高,但是 产品价格较为昂贵,国内企业在此领域还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PVDF:供给迅速扩张,未来两年将有较大增量

聚偏氟 烯( PVDF)又称聚偏二氟 烯 ,其具有优良的耐腐蚀、耐高温、氧化性能,且硬度较高, 具有较强的抗拉伸和抗冲击强度。根据智研咨询的研究可知,与其 含氟高分子材料产品相比, PVDF 具有更优越的 和溶解性能, 在含氟塑料中产量名列第二位。聚偏氟 烯兼具氟树脂和通用树脂 的特性,在工程塑料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PVDF 由 R142b 脱去氯化氢合成 VDF 单体后,由单体聚合而成。偏氟 烯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供 应,1,1-二氟-1-氯 ( R142b)为其主要原材料,R142b 属于消耗臭氧层物质,易造成环境污染。 根据《蒙特利尔协定书》,发达国家已基本停止生产 R142b,我国对该制冷剂配额也已经处于不断 削减的过程中。

从需求端来看,PVDF 主要应用于锂电池、 料 、注塑、水处理膜、太阳能背板膜等领域。根据百 川盈孚数据,2021 年 PVDF 主要应用于锂电池领域,占比高达 39%, 料、注塑、水处理膜、太阳 能背板领域占比则分别占 30%、15%、10%、6%。 锂电池是 PVDF 需求增速最快的领域之一。在锂电池中,PVDF 被广泛应用于粘结剂、分散剂、电 解质、隔膜 层和隔膜等方面。在锂电池正极中, PVDF 主要用作正极粘结剂。此外,PVDF 在隔膜 领域的需求也逐步增加。根据不同的 溶剂, PVDF 隔膜可分为水性和油性,PVDF 隔膜可以 提高隔膜的亲液性,增加电池的大倍率放电性能。随着 PVDF 下游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国产产品质量 的进一步提升,PVDF 的国产替代前景广阔。

从供给端来看,近年来国内 PVDF 产能逐步释放,供给扩张迅速。据百川盈孚数据显示,中国聚偏 氟 烯 (PVDF)年产能从 2020 年的 7.65 万吨/年增加至 2023 年 3 月的 14.6 万吨/年,复合年增长率 高达 24.04%。其中,东岳集团、浙江孚诺林、阿科玛氟化工、内蒙三爱富、巨化股份占据头部,CR5 为 66.78%。

在下游需求快速增长的刺激下,国内多家 PVDF 企业纷纷进行扩产,我们预计未来两年国内 PVDF 将有较大增量。其中规模较大的包括:巨化股份 3 万吨/年 PVDF 技改项目(一期)2.35 万吨/年 PVDF 树脂项目、山东华夏神舟新材料有限公司 3 万吨/年聚偏氟 烯( PVDF)及配套 3.5 万吨/年偏氟 烯(VDF)项目、乳源东阳光氟树脂公司 1 万吨/年 PVDF 与 1.8 万吨/年 R142b 项目等。

价格方面,受产地、品牌、应用领域等因素的影响,国内聚偏氟 烯价格差异明显 ,锂电池粘合剂 PVDF 价格明显高于粉料、粒料 PVDF。2021 年国内 PVDF 价格出现暴涨行情,2022 年产品售价回 落,呈阶梯下行趋势。2023 年,PVDF 价格暂时延续跌势,但长期来看,PVDF 需求仍然旺盛,锂 电池级 PVDF 需求保持高增速。进口方面,由于国内 PVDF 供给扩张迅速,PVDF 进口量于 2022 年 有所下降,我国对 PVDF 的进口依赖有所减少。

FEP:国产替代正当时,产品高端化有待推进

聚全氟 烯 (FEP)是四氟 烯 (TFE)和六氟 烯 (HFP)的结 聚合物,性能与 PTFE 相似, 在很大的温度和频率区间内具有较低的介电常数,可应用到软性塑料。对比而言,FEP 的 粘度 远低于 PTFE,加工难度大幅降低,适用于氟塑料几乎全部领域,成为部分领域替代 PTFE 的材料。 FEP 装置生产方式为间歇式生产。TFE、HFP 按照比例加入至配料槽,再压入聚合釜中,同时在聚 合釜中加入无离子水及引发剂、乳化剂等助剂后,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聚合。上游原材料 TFE 在常 温下为气态,且有毒性,运输非常困难。国内大多数相关生产企业均需从制冷剂 HCFC-22 开始生 产 TFE,再进一步生产得到 HFP,最终聚合产生含氟高分子材料,生产流程较长。

从需求端来看,据 Mordor Intelligence 预计,未来 5 年 FEP 需求量增速最快的地区是北美。而在我 国,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0 年我国 FEP 在氟树脂中市场销量占比排名第三,广泛应用于电力 电缆、航空航天、机车车辆、能源、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开采、电机等领域。中国化信数据显示, 2021 年中国 FEP 消费量为 21500 吨,电线电缆占 FEP 下游需求的最大部分,占比 65%,防腐内衬 占比 19%,管材器 占比 11%。

从供给端来看,根据相关数据,我国 FEP 产量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2019-2022 年产量分别为 1.78 万吨、1.62 万吨、2.24 万吨、2.55 万吨。产能方面,东岳集团、永和股份、巨化股份、昊华科技、 三美股份等均有布局 FEP 在建产能,未来我国 FEP 生产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张。 随着国内技术日益成熟,中国 2015 年前后开始逐步扩充 FEP 产能并实现国产替代,然而,目前我 国 FEP 生产企业仍面临较高的技术壁垒,低端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而对于高端 FEP 聚合物分子 链段改性设计等仍存在明显不足。因此,需要进一步整合行业资源,打造国内知名品牌和核心技术, 才能使得我国企业在 FEP 领域取得长足发展。

HFP:重要中间体,景气有待修复

六氟 烯( Hexafluoropropylene,HFP)是一种有机氟化合物,化学式为 C3F6,广泛用于化学工业和 材料科学领域。HFP 具有高度的热稳定性和化学惰性,在制备高性能聚合物和 料方面可提供优异 的化学和物理性能。此外,还可以用于制备高效能的聚合物电解质和氟聚合物。HFP 也是制备一种 特殊的高分子材料-聚六氟 烯( PHFP)的重要原料。PHFP 是一种高分子材料,具有低摩擦系数、 低表面能和高热稳定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润滑材料、电子材料、耐腐蚀材料、防火材料和高温 料等领域。

从需求端来看,国内的 HFP 需求量逐年提升。根据立木信息咨询发布的《中国六氟 烯行业研究与 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2 版)》可知,我国 2017-2021 年 HFP 需求量由 3.81 万吨提升至 5.73 万吨, 复合年增长率为 10.74%,2021 年同比增长 15.20%,呈高速增长态势。

从供给端来看,国内 HFP 产能产量也处于扩张态势。根据百川盈孚数据可知,国内 HFP 年产能由 2019 年的 7.36 万吨/年提升至 2023 年 3 月的 11.36 万吨/年。产能集中度较高,永和股份、鲁西化工、 巨化股份、常熟三爱富、东岳集团占据绝对头部,CR5 高达 82.75%。从产量来看,2022 年 HFP 产 量为 4.66 万吨,同比增长 6.74%。自 2022 年 7 月以来,我国 HFP 开工率与库存量相对稳定,而价 格则一路下跌,国内 HFP 景气有待修复。

海外环保政策收紧,国内部分氟化工企业有望受益

海外氟化工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污染较为严重。近年来,以 3M 为代表的海外氟化工企业涉及较 多有关 PFAS(全氟和多氟 基物质)污染的诉讼以及政府调查, 2022 年 3 月,3M 位于比利时的 Zwijndrecht 工厂部分产品已停止生产。3M 于 2022 年 12 月宣布将采取两项行动:到 2025 年底退出 所有 PFAS 生产;并努力到 2025 年底在其产品组合中停止使用 PFAS。PFAS 监管和立法活动有关 PFAS 的监管和立法活动在美国、欧洲和其 地区以及某些国际机构之间正在加速进行。 2023 年 1 月,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收到了一提案,要求对 PFAS 进行广泛限制。目前 ECHA 已发布该提案。我们认为,若该提案通过,海外企业有望逐步退出 PFAS 的生产。国内对应的含氟 聚合物与含氟精细化学品企业有望受益。

根据 ECHA 发布的 PFAS 限制提案,2018 年海外厂商市 场份额超过 47%。PTFE、PVDF 和 FEP 约占全球含氟聚合物总产量的 80%,海外厂商 PTFE 织物 的市场份额超过 60%,因此,若海外厂商的逐步减产或退出,我国 PTFE、PVDF、FEP 龙头企业东 岳集团、巨化股份、中昊晨光、永和股份等或将受益。

含氟精细化学品:应用广泛,规模扩张迅速

含氟精细化学品是氟化工的重要门类

含氟精细化学品是氟化工产品体系中的重要门类之一。根据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CAFSI) 的研究,含氟精细化学品主要包括含氟有机中间体、含氟电子化学品、含氟表面活性剂、含氟特种 单体、锂电用含氟精细化学品、环保型含氟灭火剂等,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染料、半导体、改 性材料和新能源等行业。

含氟医药的主要特点包括高效、低毒、易代谢等。其在医药领域应用日益普遍,主要分为 氟 化物和脂 氟化物。可用于 抗感染药物的开发,较为常见的包括诺氟沙星、环 沙星、氧氟沙星 等,也可用于合成消炎抗风湿类药物、心脑血管类药物等。含氟医药中间体的市场前景乐观,根据 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数据,2022 年初,国内脂 含氟医药中间体三氟 酸 酯产能约 1 万 吨,预计将于 2023 年底达到 3 万吨。 含氟农药的主要特点包括活性高、低毒、环境友好等。目前含氟农药已成为世界农药的重点发展方 向之一,已开发应用的含氟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有上百种。近十年含氟 农药迅猛发展,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农药品种总共 1300 多个,含氟农药 大约占 12%;全球作物农药市场约 600 亿美元,总体估计应用于化学农药的含氟中间体产值在 35 亿美元左右。我国目前含氟农药品种、数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含氟电子特气,主要用于平板显示、光伏新能源和集成电路领域,为氟化工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目 前全球电子气体市场中含氟系列电子气体约占其总量的 30%左右,含氟电子气体是电子信息材料领 域特种电子气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作清洗剂、蚀刻剂,也可用于掺杂剂、成膜材料等。

含氟冷却液化学稳定性高,不燃、不爆、介电常数低,目前主要用于浸没式冷却液降温技术。我国 数据中心市场规模稳步提升,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中心白皮书(2022)》,我国数 据中心 2021 年实现市场收入 1500.2 亿元,同比增长 28.5%。随着大数据中心算力迅速增强,对于含 氟冷却液的需求也将稳步提升,同时,随着海外以 3M 为代表的大型企业退出含氟冷却液的生产, 国内企业迎来了较多的发展机遇,据上证 e 互动投资者问答可知,目前巨化股份巨芯冷却液项目的 规划产能为 5000 吨/年,一期实施 1000 吨/年现已投入运营,项目产品包括 JHT 电子流体系列、JHLO 润滑油系列以及 JX 浸没式冷却液等。据新宙邦 2022 年年报,公司顺利通过行业知名客户认证,实 现批量交付,公司以自有原料生产全氟聚 ,具有生产成本低,质量稳定,生产运行平稳等优点。

含氟表面活性剂和功能制剂是指以全氟 基为主的表面活性剂和功能性化学制剂, 被广泛应用于织 物整理、食品包装、餐盒、消防灭火、油田开采等领域。据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 在含氟三防整理剂领域,国内已有多家企业生产含氟织物整理剂及其相应单体,其产能规模占全球 产能的 50%以上。中国食品包装和餐盒领域的含氟处理剂消费量已达到 2000 吨。

六氟磷酸锂:产能释放迅速,下游需求旺盛

六氟磷酸锂呈白色结 粉末状,可以溶于水和一些低 度的有机溶剂,如甲醇、 醇、 酮和碳酸 酯类。其主要用作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材料,可以与各种正极和负极材料相匹配,目前是商业化应 用最广泛的锂电池溶液。根据百川盈孚数据可知,六氟磷酸锂下游 100%应用于电解液领域。作为电 解液的核心溶质,下游新能源汽车、储能锂电池市场将带动电解液以及六氟磷酸锂需求的快速上升。 从供给端来看,我国处于六氟磷酸锂大幅扩产的阶段。2022 年,中国六氟磷酸锂产能 19.75 万吨/ 年。同比增速高达 106.85%。根据百川盈孚统计,2023 年国内企业将持续布局,2023 年将新增产能 24.58 万吨。考虑到产能爬坡、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等问题,尽管未来竞争会更加激烈,但出现产能 严重过剩的可能性较小;且随着相关产能的逐步落地,市占率将向可更快投产的头部公司聚集。就 全国六氟磷酸锂市场格局情况而言,2022 年中国六氟磷酸锂总产量为 19.75 万吨左右。就主要企业 占比情况而言,2022 年中国前五大六氟磷酸锂厂家总市场占有率达到 77%,其中天赐材料产量占比 最高,达 31%左右。

从需求端来看,根据百川盈孚数据可知,六氟磷酸锂下游 100%应用于锂电池领域。作为电解液的 核心溶质,下游新能源汽车、储能锂电池市场将带动电解液以及六氟磷酸锂需求的快速上升。根据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由 2019 年的 124.19 万辆迅速提升至 2022 年的 705.82 万辆,复合年增长率高达 78.46%。我国电解液产量也实现了大幅增长,由 2019 年的 22.55 万吨增长 至 86.17 万吨,复合年增长率为 56.35%。六氟磷酸锂下游整体需求旺盛,市场空间广阔,景气度有 望提升。

2022 年,六氟磷酸锂价格持续下行,2023 年价格仍延续下跌趋势。从成本端看,五氯化磷新增产能 释放,其价格不断下行,成本占比较大的碳酸锂价格出现跳水,带动六氟整体成本下降。从需求端 来看,根据百川资讯,2022 年底由于受到疫情政策放开等因素影响,行业生产负荷较低,下游中小 型电解液企业大幅减产,对需求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 2023 年电解液企业生产恢复缓慢,导致六 氟磷酸锂价格持续下行。

LIFSI:有望从添加剂进化为主流锂盐

虽然 LiPF6 的成本较低,长期占据市场主流地位,但其化学性质并不稳定。尽管 LiFSI 具有高离子电 导率、高电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等出色性能,但由于其产率低、价格较高等原因,尚未广泛应用。 目前,LiFSI 通常用作电解液的添加剂,可与六氟磷酸锂混配,也可单独作为电解质使用。其电解质 性能出色,可以显著提高电解液的电导率、高低温性能等,同时还可以抑制气体的产生。因此,LiFSI 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替代六氟磷酸锂的锂盐。

LiFSI 的制备过程复杂,生产成本较高。制备 LiFSI 所需的原材料主要包括氯化亚砜、氢氟酸、碳酸 二甲酯和二氯甲 等,其中氯化亚砜是核心原材料。制备 LiFSI 的过程非常复杂,其中最关键的中 间体是双氟磺酰亚胺(HFSI),其合成收率对反应温度非常敏感,因此合成设备需要具备高精度和 长期稳定性。高成本是制约 LiFSI 市场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生产企业需要通过降低成本促进 其进一步发展。

从供给端来看,核心原料氯化亚砜的供应可能会面临收紧的局面。目前我国氯化亚砜的产能约为 52.5 万吨,而氯化亚砜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氯化剂,主要用于传统领域的农药、医药和染料等行业。根 据新 LiFSI 的合成工艺,每生产一吨 LiFSI 需要消耗 1.4 吨氯化亚砜。据华经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 年,氯化亚砜的需求量将达到 53 万吨,这可能会导致未来氯化亚砜供需出现偏紧的情况。 从需求端来看,电解液市场国内供给强势。根据 EVTank 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锂离子 电池电解液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 年)》可知,2022 年,全球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出货量为 104.3 万吨, 其中中国企业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出货量为 89.1 万吨,同比增长 75.7%,占全球电解液出货量的 85.4%。

LiFSI 具有出色的化学稳定性、电化学稳定性以及耐热性,且具有较大的阴离子基团。由于其 格 能较低,相较于其 几种锂盐,更易在聚合物中解离,因此能够提高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 因此,LiFSI 有望成为聚合物全固态锂电池中的主要溶质。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 LiFSI 整体规模仍较小,约在 16.25 亿元左右,据 GGII 预计,随着市场持续发展,2025 年有望超过 150 亿元。2021 年 LiFSI 的主要生产企业数量为 8 家,其中天赐材料位列首位,市占率为 30%。

重点公司分析

巨化股份:国内氟化工龙头企业,产业链布局完善

巨化股份是国内氟化工龙头。经过多年积淀,公司具备氟化工原料-氟制冷剂-有机氟单体-含氟聚合 物-含氟精细化学品等在内的完整氟产业链,主要产品包括制冷剂、氟化工、含氟聚合物材料等。

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关键技术二次创新。公司围绕新基建、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加强先 进氟氯化工新材料、新型绿色氟制冷剂与发泡剂、含氟精细化学品等新产品新应用研发,产业关键 技术二次创新、“三废”和副产物资源化利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和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公司 2021 年研发费用高达 6.54 亿元,同比增长 42.45%。公司开发的乳液法锂电 PVDF 产品量产,PTFE、FKM 系列产品性能和产能进一步提升,PVDC 水性 料、乳液、 MA 树脂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

氟制冷剂规模居全球首位,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公司氟制冷剂规模居全球首位,其中 R32 产能 13 万吨/年、R125 产能 5 万吨/年、R134a 产能 7 万吨/年。同时,公司形成以 VDC-PVDC 为核心的 特色氯碱新材料产业,基础氯碱规模处浙江省第一,氟化工原料三氯 烯、四氯 烯、甲 氯化物 (含 一氯甲 、二氯甲 、三氯甲 、四氯化碳 )产能规模和 VDC、PVDC 产能规模居全球首位。

公司产品逐步向多元化、高端化、终端化拓展,积极布局 PTT、PDO 等新材料产品。公司于 2022 年 7 月 29 日发布公告,拟建设 15 万吨/年特种聚酯切片新材料项目,包含 15 万吨/年 PTT、7.2 万吨 /年 PDO,计划于 2024 年 10 月底建成,2024 年底试车。项目正常运营后,预计年均销售收入 21.31 亿元,年均利润总额 3.98 亿元,年均净利润为 2.98 亿元。公司于 2022 年 8 月 26 日发布了新增 6 万 吨/年 VDC 单体技改扩建项目公告,将新增 6 万吨/年 VDC 单体,联产 0.18 万吨/年 三氯 烯、 5 万吨/年氯化钙产品。建设周期三年,计划于 2025 年四季度建成投产。项目正常运营后,预计新增 销售收入 7.97 亿元/年(外销收入),利润 2.94 亿元/年。

三美股份:延伸氟化工产业链,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

公司专注氟化工行业,2021 年以来业绩持续修复。公司主要从事氟碳化学品和无机氟产品等氟化工 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氟碳化学品主要包括氟制冷剂和氟发泡剂,其中氟制冷剂主要包括 HFCs 制冷剂和 HCFCs 制冷剂,主要用于家庭和工商业空调系统以及 、汽车等设备制冷系统 ; 氟发泡剂主要是 HCFC-141b,主要用于聚氨酯硬泡的生产。公司无机氟产品主要包括无水氟化氢、 氢氟酸等。2021 年以来公司业绩持续修复,2021 年、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5.36 亿和 4.62 亿,分别同比增长 141.69%和 90.03%。

公司注重生产技术革新与工艺改进优化,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公司生产工艺采用能量充分回 收利用技术,以降低能耗,提高产品的投入产出率。公司主要产品 HFC-134a 和 HFC-125 的催化剂 由公司自产,具有较高的活性和使用寿命,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了公司催化剂采购成本。

公司在氟聚合物和氟精细化学品领域完成现有产业链的延伸。公司重点发展 HFCs 制冷剂、发泡剂 品种、氟聚合物及氟精细化学品,并通过自主创新、合作研发,不断进行投产、技改、扩产,形成 第四代制冷剂、发泡剂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基础,具备部分氟聚合物产品及氟精细化学品的技术 和市场竞争力。公司通过技改投入,使得 HFCs 制冷剂的产能、质量位列行业前列,发泡剂产品继 续引领行业。

永和股份:氟化工产业链全覆盖,聚焦高附加值产品

公司是我国氟化工行业中产业链最完整的企业之一。永和公司成立于 2004 年,聚焦于高附加值的含 氟高分子材料和环保氟碳化学品业务,定位清晰,目前已打造出了“氟化工产业链一体化”的完善 布局。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氟碳化学品、含氟高分子材料、氟化工原料(2022 年统计口径调整为“化 工原料”),其中,氟碳化学品贡献大部分营收,2022 年贡献总营收的 66.05%。

公司顺应新兴产业发展,含氟高分子材料营收呈现高增长态势。含氟高分子材料制备困难,具有优 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附加值高。随着下游需求的增长以及新能源、光伏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公司 在氟碳化学品快速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充产品链条,大力发展含氟高分子材料,提升高附加值 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比重。2022 年,高附加值的含氟高分子材料营收 8.49 亿元,增长率高达 28.99%。

公司在氟化工原料、氟碳化学品、含氟高分子材料、特种含氟化合物领域的产能方面均有布局。在 建项目包括:邵武永和新型环保制冷剂及含氟聚合物等氟化工生产基地项目、邵武永和金塘新材料 有限公司年产 10kt 聚偏氟 烯和 3kt 六氟环氧 扩建项目 以及内蒙永和氟化工有限公司 0.8 万 t/a 偏氟 烯、 1 万 t/a 全氟己酮、6 万 t/a 废盐综合利用项目等。 氟化工原料方面,公司的现有产能包括:萤石精粉 8 万吨/年、无水氢氟酸 13.5 万吨/年,其中无水 氢氟酸预计于2023H2投产。氟碳化学品方面,公司现有产能超过20万吨/年,其中,邵武一期HCFC-22 的 4.4 万吨/年已投产,并预计于 2023H2 再行投产 3 万吨/年;HFC-32 的 4 万吨/年项目已投产。在 附加值较高的含氟高分子材料方面,公司分别拥有 FEP 产能 0.42 万吨/年、TFE 产能 6.25 万吨/年、 PTFE 产能 0.06 万吨/年、HFP 产能 3 万吨/年,含氟高分子材料在建产能超过 8 万吨/年。特种含氟 化合物方面,PPVE、HFPO、全氟己酮在建产能分别为 0.05 万吨/年、0.3 万吨/年、1 万吨/年,预计 均于 2023H2 投产。

金石资源:已探明可利用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助力下游氟化工行业发展

公司专注萤石矿开发,助力下游氟化工行业发展。金石资源自 2001 年成立以来,专注于国家战略性 矿产资源萤石矿的投资和开发、萤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公司主要产品为酸级萤石精粉及高品位萤 石块矿,并有少部分冶金级萤石精粉。氢氟酸是萤石下游最主要的产品,主要应用于制冷剂以及作 为新能源、新材料、国防、航天航空等领域原材料的含氟聚合物、含氟中间体和电子级氢氟酸等。

公司已探明的可利用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产销两旺。公司抓住行业发展机遇,以较低的成本取得 了较大的萤石资源储备,确立了“资源+技术”两翼驱动战略,资源、氟化工、新能源三大板块各项 重点工作进展顺利。根据公司 2022 年半年报,2022 年 1-6 月,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4.19 亿元, 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公司重点项目均处于稳步推进过程中。根据公司公告可知,公司年产 2.5 万吨新能源含氟锂电材料 及配套 8 万吨/年萤石项目一期 0.6 万吨六氟磷酸锂项目已基本建设安装完毕。包钢“选化一体化” 项目进展顺利,其中包钢金石选矿项目的 100 万吨/年铁尾萤石综合回收技改项目预计于 2023 年上 半年建成投产,金鄂博氟化工项目土地手续办理完毕,取得氢氟酸/氟化 项目的能评批复和安全设 立评价批复,环评已通过包头市环保局专家评审。目前一期二期的土建施工处于收尾阶段。氟化工 项目整体按计划推进中。

东岳集团:亚洲规模最大的氟硅材料生产基地

东岳集团是中国第一个氟硅工业园的主体企业。东岳集团是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园区的主体企业,20 年时间建成了由新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构成的氟硅材料高新技术产业链。历经多年发展,公司已 成长为亚洲规模最大的氟硅材料生产基地,是杜邦、海尔、海信、格力、美的等著名企业的供应商。 顺应大宗商品景气周期,公司实现业绩高涨。作为生产 PVDF、R142b、有机硅等材料的集大成者, 东岳集团实现业绩高涨。2022 年,公司含氟高分子材料分部对外销售约为人民币 64.87 亿元,较 2021 年同比增长 34.44%;制冷剂对外销售为人民币 43.61 亿元,较 2021 年同比增长 30.68%。

公司加快项目建设速度,重点发展新型动力电池级 PVDF。2021 年,公司通过配售募集的资金有效 推动规划项目的建设。2022 年,公司新建 1 万吨/年 PVDF 项目,加之技术改造完成的扩产项目,PVDF 总产能将达到 2.5 万吨/年;根据公司规划,到 2025 年 PVDF 总产能将达到 5.5 万吨/年,其原材料 R142b 总产能将达到 10 万吨/年。新扩增的产能不仅将用于生产 料级 PVDF、水处理膜级 PVDF、 太阳能背板膜级 PVDF,其更多的侧重点在于新型动力电池级 PVDF。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相关新闻